作為伫立在竹林深處的草庵、楓葉和苔蘚庭院的美麗寺廟而備受歡迎的祇王寺,在奧嵯峨作為觀光對象開始嶄露頭角的時代,也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地方。如果探尋象徵性的同時與社會形勢密切相關的祇王寺故事,奧嵯峨附近的年代記也浮現在眼前。
在嵐山一帶最熱鬧的是渡月橋周圍和天龍寺北側的竹林小路。來到這裡的人們一踏上嵯峨野,目的地自然是二尊院或祇王寺。也有人會順道去到二尊院之前的常寂光寺和落柿舍吧。或者,也許有人離開奧嵯峨方向,前往北嵯峨的清凉寺或大覺寺。但是,如果以大致的傾向來說的話,竹林小徑之後是二尊院或祇王寺。二尊院和祇王寺都是有名的楓葉景點,如果是秋天的話會被算是非常擁擠的景點。囙此,沿著渡月橋→竹林小徑→二尊院→祇王寺,可以說是擁擠景點的模範串串遊。囙此,對這些敬而遠之也不是上策。選擇組合方式和訪問時間段的話,是各自可以盡情享受的景點。以此為前提,這次就祇王寺來進行介紹。
大堰川周圍的嵐山從王朝時代開始就是貴族們的娛樂地,在平民階層看來,從江戶時代開始就作為繁華的地方而聞名。據說這種人群從高度成長期開始波及奧嵯峨地區。正好同時被稱為社會現象的是安農族的登場。實踐女性雜誌的an·an和non·no提倡的風格的女性們在各地開始出現。恰逢與國鐵大幅度推出的「折扣日本」宣傳活動的相輔相成,不拘泥於傳統觀光地限制的新的觀光地開始備受矚目。嵯峨野的魅力被放大也是在這種趨勢中,象徵嵯峨野形象的是年輕女性獨自旅行的圖案。伫立在嵯峨野竹林中的尼姑庵、祇王寺,作為滿足這些需求的場所而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另外,以久為荒蕪的佛堂為居所,為祇王寺的復興盡心盡力的高岡智照尼的存在,在談論祇王寺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照尼是明治末期到大正時期在大阪和東京的花街柳巷被譽為「嬌名」的藝妓。她擁有足以成為美術明信片(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博客)的美貌和許多醜聞而聞名於世,但在昭和時代初期,她突然出家成為祇王寺的庵主。祗王寺是描繪平家物語的祗王祇女姐妹隱居的草庵,但不知何時開始被認為是供奉她們的寺廟。現在的祇王寺周邊,包括旁邊的泷口寺在內,包括法然上人的弟子良鎮所開的往生院的寺廟用地。從平清盛時代開始流傳下來,祇王祇女們吸收了隱居的草庵而成了往生院,但是鐮倉時代以後的來歷還不太清楚。因為有江戶時代建立的祇王的供養塔,所以近世也有草庵或寺廟的影子吧。明治時代就如同廢寺一般,管理寺地的大覺寺開始著手復興,推進琵琶湖疏水的開鑿,從京都府知事北垣國道接受了一棟別墅的建築,整頓了樣式,這是明治時代末期的事。儘管如此,因為得不到常住的住持(管理人),數年內也很有可能荒廢,智照尼就作為庵主進入了這裡。在那之後,隨著經歷了戰爭的時代,社會恢復了平靜,在戰前支援者們的幫助下,祇王寺的經營也終於步入正軌。而且受以智照尼為原型的瀨戶內晴美(寂聽)的小說《女德》的影響,作為能夠傾聽心靈受到創傷的女性煩惱的尼姑,她的名聲也逐漸穩定下來。平家物語中所描寫的祇王姐妹的悲哀、智照尼的真實人生、時代的推動,這些加在一起,到了昭和時代後半期,嵯峨野的尼姑庵、祇王寺的名聲才得以確立。
從那個時代開始,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現在嵯峨野的氛圍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對祇王寺的要求也不再是像昭和時代的祇王寺那樣精神上的東西,而是變成了苔蘚庭園和楓葉之美的一面。前來觀光的人中,瞭解智照尼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少了。在現在的祇王寺中,可以找到智照尼的影子的是草庵前的歌碑(祇王的和歌是智照尼揮毫寫下的)和祇王供養塔旁的墳墓。